聯系我們
手機: 13813816000
電話: +86 025-51865620
傳真: +86 025-51865600
地址: 南京市建鄴區嘉陵江東街50號康緣智匯港1號樓2401室
E-mail:bojia_tech@vip.163.com
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已結結束。我們今天就來梳理一下,中國互聯網是怎么彎道超車的。
47年前的一天,具體時間是1969年10月29日22點30分,因特網的前身阿帕網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(UCLA)第一節點與斯坦福研究院(SRI)第二節點連通,實現了分組交換網絡的遠程通訊,標志著世界互聯網正式誕生了。
而此時的中國,還在進行轟轟烈烈的“文化大革命”。要說其它大事,也就是同蘇聯爭奪珍寶島了,讓中國揚名國際。
24年之后,也就是1983年,美國國防部研制成功了用于異構網絡的TCP/IP協議,美國加利福尼亞伯克萊分校把該協議作為其BSD UNIX的一部分,使得其在社會上流行起來,從而誕生了真正的Internet。
這時的中國還處于改革開放初期,首屆春節聯歡晚會在這一年直播,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在這一年誕生。
11年之后,也就是1994年4月,雅虎創始人楊致遠與大衛·費羅(DavidFilo)推出了互聯網導航指南,已經著手制定互聯網世界的游戲規則。那一年中國最偉大的壯舉是三峽工程開工,其他的小事都不太起眼,比如這一件: 4月20日,中國通過一條64K的國際專線才接入國際互聯網,中國互聯網誕生了。
這就是中國互聯網和美國的差距,完全不是一個起跑線上。
我相信當時的中國,沒有任何一個人敢去幻想這樣一個事實:20年之后,中國的互聯網產業將和美國并駕齊驅,成為世界公認的互聯網強國,一起包攬了全球互聯網公司前十強,美國占有六席:谷歌、臉譜、亞馬遜、易貝網、Priceline、雅虎,中國四席是阿里巴巴、騰訊、百度、京東。
因此,如果說中國經濟是世界經濟史的一個奇跡。那么中國互聯網完全可以稱的上是世界產業史的一大奇跡!
中國互聯網究竟是如何“瞞天過海”的?
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1994年誕生的中國互聯網,即不是在當時的郵電部,也不是其他政府部門,而是一個中科院牽頭的科研項目NCFC。1997年主管域名的CNNIC成立,就放在中科院這樣一個科研單位,也就是說早期的互聯網是由產業部門主導,而不是宣傳部門來主管,這就使中國互聯網遵循了“先發展,后管理”的理念,這非常有利于新產業的開拓探索,為互聯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。
CNNIC成立的1997年,被公認為中國互聯網元年,這一年中國早期最知名的三家互聯網公司都呱呱落地了,它們是搜狐、網易、四通利方(新浪前身)。他們引領了中國互聯網的第一波浪潮,并先后在美國股市上市,奠定了中國的三大門戶網站的江湖地位,這是中國互聯網的1.0時代。
但是,真正鑄就了互聯網奇跡的,反而是一批后來者:1998年創立的騰訊,它將“人”和“人”進行了連接;1999年創立的阿里巴巴,它將“人”和“商品”進行了連接;2000年創立的百度,他將“人”和“信息”進行了連接,形成了中國互聯網的三足鼎立之勢,這是中國互聯網的2.0時代。
毫無疑問當時的互聯網創業是非常辛苦的,后任阿里巴巴人力資源總監的張璞,是這樣形容第一次去阿里巴巴面試時的感受:“到了湖畔花園后,感覺這個公司有點怪,像皮包公司。黑燈瞎火(因為停電),門口擺著一堆鞋,房間的地毯上躺著20多個人,有臭味……”
但是,正是這種志存高遠、艱苦求生的創業精神,才支撐了中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。這種精神也激勵了無數青年以馬云為目標,不斷的開拓,成為了中國的新經濟。
那么,三個問題很重要:
一、其它國家的互聯網產業為什么不發達?
1、語言
互聯網跟制造業不同的是:制造業是以產品為基礎的產業,產品可以標準化。而互聯網是以溝通為基礎的產業,所有的溝通交互都離不開統一的語言表達。
美國有3億多人口,互聯網就容易形成產業,而且美國的官方語言英語也是世界通用的,因此美國的互聯網產業很容易往世界范圍擴張。
而在歐盟,人口****的是德國,只只有區區八千萬,不足我們一個省份。幾十個國家拼湊而成的組織,文化分裂、語言紛雜,德語、法語、西班牙語等等,想發展互聯網產業真的很難。
所以歐洲的制造業可以領先,但互聯網卻很落后,直到現在,整個歐洲有沒有一家大的互聯網公司。所謂風水輪流轉,各領風騷數百年。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都是歐洲,然而第三次工業革命和第四次工業革命,都是信息革命,歐洲真的也該歇歇了。
舉個例子,比如你想在荷蘭開發一個像谷歌一樣精確的搜索引擎,首先在初期你得雇傭1,000個工程師,但問題是一個不足2000萬人口的荷蘭,市場能不能支撐起這么大項目的運轉?
而中國人口13億,統一用漢語。這簡直就是互聯網的最好土壤!
2、人口
歐美、日本這些國家的商業環境是“地廉人貴”,而中國的商業環境是“地貴人廉”。
正是因為中國的“地貴”,導致線下實體店租金成本高,成本最終傳導到商品價格上。而網上商品無需支付昂貴的租金,所以網購才那么受歡迎。
中國的“人廉”主要體現在大量廉價的勞動力去做快遞員,(中國以前的廉價勞動力在工廠,現在的廉價勞動力在路上),可以做到江浙滬6塊錢包郵、隔天到貨。但是在歐美就做不到,因為人力成本太貴了。在中國你買一桶水可以免費送到你家,在歐洲就送不起……
另外,互聯網拼的就是規模效益,比如同樣開發一個網站或者App,8000萬人使用也是這個成本,13億人使用也是這個成本,邊際收益不可同日而語。
歸根結底:中國的互聯網是承接了中國制造業的人口紅利。這就是中國的電子商務水平超過了美國的根本原因,中國最終成了世界上電子商務最發達的的國家。
另外,歐洲高福利很多人羨慕,人們已經喪失了強烈改變自身處境的意愿,熱衷于安心踏實的工作。而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,再加上急劇攀升的房價,很多人迫切的像改變自身境遇,而創業成為社會幾乎唯一的上升通道,互聯網也成了最好的選擇,因為它不需要多么雄厚的基礎,更需要的是創新和吃苦耐勞的精神,因此涌現了一波一波的互聯網創業浪潮。
二、為什么美國的互聯網在中國都會失敗?
先來看法國一家媒體的報道描寫吧:當整個歐洲大陸都被谷歌,蘋果、Facebook、亞馬遜等網絡巨頭霸占時……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卻對這些企業建起了“銅墻鐵壁”,這種現象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:在中國有可以和谷歌對抗的百度,有可以和Facebook對抗的微博,QQ空間和人人網,可以有與易貝和亞馬遜對抗的阿里巴巴,有可以和YouTube對抗的土豆和優酷視頻,更有中國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使得Windows的地位岌岌可危……中國成為唯一一個沒有被美國網絡巨頭所“侵蝕”的國家。
大家一起來思考一個問題:美國的肯德基、星巴克、通用、寶潔等大公司,在中國都獲得過成功,而美國的互聯網企業為什么在中國一個個敗走麥城?
遠的例子有:雅虎收購3721進入中國市場,很快就把3721做砸;eBay收購當年****C2C網站易趣網,花了幾個億做市場營銷,結果市場份額從90%以上變為不到10%;谷歌進入中國后,幾年間把市場份額從30%做到10%,最終宣布退出中國。
近的例子有:優步一直想吞并中國市場,然而僵持那么久,實在無力和滴滴抗衡,只有和滴滴合并。
要知道谷歌、Facebook、雅虎、eBay等等這些公司的入侵性都是很強的,甚至在中東這樣的穆斯林國家都可以成功,中國是如何形成互聯網的銅墻鐵壁的?
水木然認為,那是因為美國擅長的是將“工序標準化”的能力,這種能力主要體現在實物上,不僅是保證了統一的產品標準、口味,還蘊含了品牌的價值,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中國人的需求。
然而互聯網只是一種工具,工具講究的就是實用。比如對于中國的年輕人來說,可能會覺的使用蘋果手機是比較有面子的事情,但不會覺的使用Facebook會很有面子,因為它不是一件屬于我們個人的實物;比如我們究竟是用滴滴叫車還是用優步叫車,只取決于服務的速度和質量,互聯網的價值僅僅體現為使用價值方面,并沒有品牌溢價。
美國的互聯網公司屬于西式文化體系,中國的互聯網屬于東方文化體系,要知道很多邏輯都是截然相反的、相悖的,這就使中國本土的互聯網公司容易占據上風,因為他們更了解中國人,更懂中國國情,谷歌就這樣敗給了百度, Facebook也攻克不了微信的地盤。
三、中美的互聯網競爭核心在哪里?
中美互聯網的關系可以分為兩個階段:
第一個階段:Copy to China。(中國山寨美國)
第二個階段: It’s time to copy China。(是時候山寨中國了)
曾經,中國只要美國的互聯網模式照抄到中國,就可以獲取成功,而如今大量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開始大批量向海外反向輸出商業模式。
真是30年河東,30年河西。以前我們還可以有坐標去借鑒,以后只有靠我們自己去摸索。
水木然認為:現在中美互聯網的最核心區別在于:中國倡導的是“互聯網+”,美國慣用的是“+互聯網”。
“互聯網+”的本質是以互聯網為主導,另建立全新的一套系統去取代傳統產業,比如淘寶取代實體店、滴滴取代出租車等等,所以這是革命性的沖擊,它對傳統產業的摧毀式的。因此新興經濟和傳統產業往往是針鋒相對的。
“+互聯網”的本質是在傳統產業基礎上,直接去插上互聯網的翅膀,讓它們去飛翔,這適應傳統產業發達的國家,比如美國十大電商里有七個是傳統企業做的,沃爾瑪、史泰博都進入了十強。它們不要求摧毀傳統,只要求改進傳統,所以這只是一場變革,是溫和式的創新。
這就塑造成不同的發展思路,比如硅谷很多創新就是給各種硬件互聯網化,谷歌眼鏡、無人駕駛汽車、亞馬遜的無人機快遞等等;再以O2O為例,美國百貨業O2O主流方向是Online to Offline,線上到線下;而中國百貨業O2O偏重Offline to Online,線下到線上。
因此,互聯網對于中國來說是戰略,對于美國來說只是工具。這里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,因為不同情況必然有不同的路徑。
再說的抽象一點:《周易》上有句話:“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”。中國就是“形而上”,謂之“道”。中國人很重視“象”,認為它支配著“地”上的一切“形”和“器”。而美國就是“形而下”,謂之“器”,認為器才代表著世間的一切。這其實就是中西方不同的哲學觀。“自上而下”和“自下而上”,兩強終會相遇,交鋒在所難免。
中國互聯網的問題是:我們拿下了中國,該怎么能走向世界?
美國互聯網的問題是:我們拿下了世界,為什么拿不下中國?
四:中國為什么需要世界互聯網大會?
美國是這個世界的傳統規則的制定者,掌控了全球的貨幣引發(美元)、貨物的流動(TPP:跨太平伙伴關系協定),而現在,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需要拯救的世界,各國經濟一篇泥潭,迫切需要中國去注入新的活力。互聯網給中國帶來了新經濟,中國又成了世界經濟的希望。
如今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,都在向世界輸出自己的互聯網模式。美國仍然企圖用大數據和云計算來制定新的世界規則,而中國互聯網發展卻向美國發起了挑戰。正如我們前面所言,百度追求的是連接“人和人”,阿里巴巴追求的是連接“人和商品”,騰訊追求的是連接“人和人”。BAT的共同追求的是將“人”、“信息”、“商品”三者互相鏈接起來,這三者分別代表人類的社交、感知、和交易三大行為。一旦它們建立了連接,可以發揮1+1+1大于3的綜合效應。因為這三者是可以互相作用的,鏈接起來就可以發生裂變和聚變的效應,瞬間聚合、張力無限。
這正是“互聯互通、共享共治——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”的深刻洞解,中國改寫的不僅是商業,而是整個世界的規則。
未來的貨幣流、信息流、產品流,都依靠互聯網去完成,互聯網+是中國治理全球最好的工具,也是斬斷美國霸權的一把利劍!
這是一個需要英雄的年代。
如今的美國,越來越依靠戰爭機器和貨幣霸權來掠奪其他國家財富,逐漸走向全世界人民的對立面,也越來越空心化。而中國則積極投身電子商務、物流系統、社交媒體等互聯網產業,且樂意與世界各國共享經驗和繁榮。一個是八九點鐘的太陽,一個是已近黃昏的夕陽,歷史和命運,一定會在某個合理的時間點將中國推上位,然后引導世界進入下一個更高階段的文明!
Copyright © 版權所有:江蘇嘉圖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蘇ICP備16005482號-1
本站部分內容來源自網絡,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您及時與我們聯系,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相關內容!